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湖州“4210”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水平推进人才强市、创新强市建设,根据划》和《湖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湖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以来,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赶超发展需要,我市以实施“中职教育现代化工程”为抓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内涵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品牌学校、梯次推进的校企合作、多种模式的职业培训、精细化的学校管理、文化引领下的职教发展等鲜明特色,现代学徒制、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已成为湖州职教的品牌,在省内外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累计9次荣获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考核优秀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和省级学习型城市全覆盖。2020年,全市14所中职学校在校生达3.4万人,输送毕业生1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培训8万余人次,为我市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虽然湖州中职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湖州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明显差距,主要体现为:专业结构和建设水平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匹配度还不够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跟不上产业升级需求;特色品牌不够凸显,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待逐渐增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中职学校参与职业培训的能力不够、机制不顺,技术服务能力弱,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湖州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湖州市着力建设“重要窗口”示范样本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努力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就业创业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直接的教育类型,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同时应看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再加上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更加多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全市职教系统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提升能力和水平,努力谱写湖州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数字化改革等重大战略,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层次和适应性为目标,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加强“三教”改革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逐渐完备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进“湖州市中职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大幅度的提高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我市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聚焦产业,服务发展。适应新发展格局,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服务支撑国家、省、市重大发展的策略,提升职业教育的贡献度。
加强统筹,打造品牌。统筹考虑当地城镇化推进和产业分布,逐步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
融合发展,凸显特色。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促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有机衔接、互通互补,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融合发展。
到2025年,基本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产教深层次地融合、体现终身教育方法的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打造文化引领、结构优化、多元融合、特色彰显、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职教体系更完善,中职与高校一体化培养比例持续提高,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比例提升到55%,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产教融合更加深入,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75%,市级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现专业大类全覆盖。育人质量明显提升,职业院校参与“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的学生覆盖面达到50%。社会服务能力更加强劲,社会培训能力慢慢地加强,科学技术研发与技术革新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各中职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全市职业院校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到9万人次。
1.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整合育人资源,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中职德育队伍建设,每年举办全市中职学校班主任综合能力大赛,培育一批名班主任工作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风采”活动,通过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理念育人和活动育人,以文化引领学校师生共同发展。
2.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依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配足配齐中职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和专业课程。打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知行合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推进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和教学品牌化,保障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充分的发挥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思政课程有效融通、协同推进、纵向递进、横向联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养成,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职学校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开展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加强心理健康、珍爱生命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推进中小学生心理护航行动,促使学生理性认知自身与社会,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
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到2025年,培育6所市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10个市级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10个市级中职德育特色案例。培育遴选10个市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20个市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20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市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提升中职思政教育质量。
4.推进中职提质培优。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专业、招生等方面的市域统筹,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引导中职学校做优做强、办精办特,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实施“中职教育‘双高’建设工程”,重点建设5所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和19个高水平专业,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品牌的专门化中职学校,提升中职教育现代化水平。同时,强化中职学生文化和技能基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
5.促进中职融合发展。加强资源优化整合,积极探索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双挂牌”,促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深化普职融通,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合作机制,推动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完善中职招生工作机制,有序扩大招生统筹范围,建立完善全市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
6.推动职教贯通衔接。深入推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教育培训,共同研制一体化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建设一批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一体化教材,在人才教育培训目标、教学方案、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加强衔接。推进中本一体化培养试点,力争在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中开展五年制人才教育培训试点,支持中职学校办好“职教本科升学班”“职普融通班”等,提高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落实高职扩招工作举措,鼓励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员工等各类群体就读高职院校。
重点扶持建设省级中职高水平学校5所、高水平专业19个,争创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3所以上、优质中职专业6个以上,全方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7.促进产教供需对接。主动对接“4210”现代产业体系和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一直在优化专业结构。开设一批新专业,建立专业退出机制,淘汰一批供给过剩、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专业,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扶持紧缺或急需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需求的响应度。每所中职学校着力建好1—2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并扩大相关领域培养规模。加大对农业农村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优质学校。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培养大批能适应数字化改革与产业全面融合需要、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工匠”,有效缓解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8.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五个对接”,推进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双元专业共建、教材共编、标准共融、教学共育、基地共享、师资共培。支持职业学校依据自己特点和人才教育培训需要,主动与企业在人才教育培训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入推动现代学徒制,促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有机衔接,加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学徒制育人方面的合作,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湖州样板。
9.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实施“中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程”,支持职业院校申报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工程建设项目,支持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开发区、特色小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增强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适用性。打造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和专业化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和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重点推动5个以上服务湖州发展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实体化运行的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2个,争创省级高水平专业化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
10.加强职教标准建设。落实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开发与职业能力标准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考核、“双师型”教师认定、实习考核、毕业考核等标准,推进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实习实训、教师发展等职业教育标准建设,支持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开发工作,培育一批省级优秀职业教育标准。推进中职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标准,科学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11.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依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用好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同时开设特色选修课程,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完善教材编写、审核、选用、更新和管理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确保教材随产业发展及时动态更新。
1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强化中职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开展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统一测试,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加强中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开展中职学校专业课“面向人人”竞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规范实习管理,提升校企育人质量。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分专业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相关证书的配套衔接。实施好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深入推动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强化人才教育培训过程质量监测。
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推动实施30项市级中职教学改革项目,遴选10个市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遴选20本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市级精品职业教育教材,20门反映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市级校本专业教材。
13.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和考核机制,发挥行业作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加强教师企业实践考核评价,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推动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科教学工作室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并且开展中职教师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多彩课堂评比等,不断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完整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打造一批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和顶尖团队。
到2025年,全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90%,重点建设6个省级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5个市级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科教学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8个市级中职学校教学创新团队。
14.服务职业技能提升。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支持职业院校积极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企业职工、退伍军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高素质农民等群体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社会紧缺职业人才的培训培养。结合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开发一批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行业特色鲜明、层次类型多样的培训项目、课程、教材,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实现职业培训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匹配。“十四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总量达40万人次以上。
15.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提升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配套服务能力,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制、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综合性技术技能平台,鼓励职业院校主动面向行业企业组织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服务公司制作流程的优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增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深度合作,依托产教融合平台,高水平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能级提升。
16.服务职业生涯教育。加强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推进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广泛开展中小学职业体验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讲座,通过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职业,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开展职业倾向测评,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最适合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遴选30个市级重点领域的典型培训项目及案例。争创7个省级职业体验中心,培育建设15门市级优质职业体验课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素质教育的能力。
17.逐步健全制度机制。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构建适应终身教育需要的学习成果转换通道。建立完整个人学习账号,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形成学习成果的登记、认定标准和评估与转换机制,促进不一样教育成果互认和转换,全方位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努力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8.稳步推进社区教育。以创建省现代化社区学校为抓手,强化乡镇成校(社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依托湖州广播电视大学,推进“湖州开放大学”建设,建立区县开放学院,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网络、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9.创新发展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提质扩容,鼓励高校、开放大学、职业院校举办老年大学(学堂),丰富老年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家门口入读老年大学的需求。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培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互联网+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内涵和质量。推进“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更好融入社会。实施“终身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终身学习需求,推进高水平学习型社会建设。
打造乡镇成校“一校一品”,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建设省级学习型社区10个、省级社区教育品牌项目20个。8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学堂)。培育市级老年教育优质(示范)学校15所、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市级老年教育特色课程20门。建设一批支撑老年教育发展的数字化资源。
20.加强职教合作交流。积极建立和参与跨省域的职业教育合作组织,不断推进区域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优质职教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推进中职学校名师名校长共享和课程开放协作,提升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做好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办好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推进民族融合教育。积极赴对口支援等中西部地区进行定向招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水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各中职学校积极招收新居民子女,实现“愿学尽学”。实施“中职教育开放合作工程”,积极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湖州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人才教育培训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逐步的提升办学质量和管理上的水准。积极地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支持中职学校教师海外进修,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增加学生海外学习和实习实训机会。热情参加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探索与国外优秀职业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学术研究、标准研制等合作项目,大胆探索湖州中职教育“走出去”的模式和经验,为湖州企业与产品走向国际提供服务。
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参与跨省域的职业教育合作组织10个以上。中职学校每年面向中西部地区定向招生200人以上,非浙江户籍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支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的提高中职教育开放合作水平。
21.促进职教数字化转型。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充分的发挥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基地学校的一马当先的优势,培育职教信息化标杆学校,提升校园环境与应用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建设新型教学空间,推进示范性智慧实训室建设,利用虚拟现实、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一批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智慧教室,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训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拓展产教融合的途径和手段。
22.创新职业教育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建设共享一批面向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1+X”证书课程相配套的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扶持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平台,逐步扩大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覆盖面。通过“学在浙江”全民数字学习平台,衔接未来社区智慧服务体系,扶持开发数字化培训与在线学习平台,汇聚技能线上学习培训课程,推进线上学习。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面向职业院校和师生普及互联网空间应用。推动名校、名师、名匠上云,培育一批线上教学名师空间和名师金课,打造智慧教研平台,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实现教育学生的方式变革。深化名师、技能大师网络工作室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混合式教研,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组织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23.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发展的新趋势,基于“教育魔方”开展职业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状态数据采集机制,扶持开发中职学校大数据质量管理平台,充分的发挥大数据在管办评中的非消极作用,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提升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精准管理的实践与探索,遴选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教学诊断与精准管理的数据应用案例。
到2025年,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建成智慧校园,争创6所省级职教信息化标杆学校,打造2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线个省级示范性智慧实训教室,建设30门市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
深化互联网空间应用,争创2所省级云上优质职业院校和2个省级云上优势特色专业。组织全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技能大师和行业专家打造5门省级云上“名师金课”。
(一)加强党的领导。各县党委、政府及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重大问题并出台相应政策。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做好有关政策配套衔接,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经费投入、企业办学、行业指导委员会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加强教育督导,扩大覆盖面,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现代化中职学校督导评估。加强党对职业院校的全面领导,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清廉中职学校建设。
(二)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逐步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建立完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并根据各级财政收入情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建立和实施湖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制度,全市公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达到普通高中的2倍以上。完善并落实免学费制度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就读中职学校涉农类、家政服务类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市财政在“中职教育现代化工程(2017-2021年)”的基础上,从2022年起对实施“中职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中职教育专项经费投入有所提升,三县财政相应设立中职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十四五”期间“中职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建设项目的实施。调动行业、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拓宽经费投入多元渠道,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金融、财政、税收、土地、信用等各项激励政策,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注入职业教育。建立并完善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绩效激励机制,落实好“在确保国有净资产不减少的前提下,经批准后绩效工资总量最高可上浮50%”的支持政策。
(三)强化督导评价。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纳入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和开展教育生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深入开展中职学校绩效评价,重点评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等进展情况,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评价权重。根据不同岗位性质分类制定中职学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和细则,着重评价教师指导学生竞赛、开展社会培训、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等情况。坚持“五育并举”,完善中职学生“五位一体”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开发数字化平台,利用“互联网+”、AI等技术方法对学生进行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的过程性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四)营造良好氛围。完善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制度,健全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加强正面宣传,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面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取得成就及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典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引导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发展观。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宣传品牌,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深入开展“‘三美’人物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