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频发,不断冲击着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对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2024年11月2日,江西乐平市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再次将这一话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发当天,7岁女童独自下楼去玩,进入电梯后按下楼层按钮,在她身后,一个穿着条纹短袖、黑色裤子和拖鞋的男孩也走了进来。
监控画面显示,这个男孩身材高大,从背影看与成年人无异,电梯门关闭后,男孩的眼神便锁定在了女童身上。
起初,女童并未察觉到危险,还在开心地玩弄着手中的物品,可男孩却早已心怀不轨,伺机而动。
当男孩看到电梯门合上,开始运行的时候,他先是看了一眼女童按下的楼层,他了解这一个时间空隙,足够他动手了。
男孩走到女童身后,一手捂住她的口鼻,一手掐住她的脖子,阻止她发出任何声音,女童的本能反应是剧烈挣扎,不停地蹬腿,并发出呜咽声。
这是男孩第一次作案,或许是内心也有几分害怕,也或许是经验不足,在女孩挣扎的过程中,男孩心里也有了几分紧张。
期间,电梯门在其他楼层打开了一次,但由于没有人乘坐电梯,并没有人发现小女孩。
幸运的是,女童在电梯门打开后恢复了意识,她的哭声引起了路人的注意,男孩见状,慌忙放下女童,逃离了现场。
这起事件虽然没有造成女童身体上的严重伤害,但却给她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回家后,向母亲哭诉了自己的遭遇。
但是,令人震惊的是,这个看似成年男子的施暴者,竟然只有14岁,尚未达到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即使男孩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犯罪预备,由于未达到法定年龄,他无法被追究刑事责任,警方在对其进行短暂的拘留和教育后,便将其释放。
受害者母亲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男孩及其家人事后态度冷漠,私下调解时,双方没有谈拢。
这起案件并非个案,近年来,类似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犯罪年龄门槛的广泛讨论。
一些人认为,现行的14岁刑事责任年龄过高,无法有效震慑和惩治未成年人犯罪,也无法保障受害者的权益,他们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另一些人则认为,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反而可能会引起更多的未成年人被卷入司法程序,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暴,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受害女童的同情和对施暴男孩的谴责。
许多人认为,14岁的男孩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他们害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成为了某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免罪金牌”。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对家庭教育的反思,一些有经验的人指出,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管教,甚至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就非常容易造成孩子走上歧途。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法律、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应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权益,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都对未成年人犯罪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其犯罪行为进行教育、矫治和惩罚。
但是,跟着社会的发展和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提前,现行法律体系让许多网友觉得,14岁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否仍然适用?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相比来说较低,一些国家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16岁甚至18岁,并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
但也有一些国家更看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感化,即使犯下严重罪行,也尽可能的避免将其送入监狱,而是采取社区矫正等方式,帮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不同国家的立法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真实的情况,逐渐完备有关规定法律法规,探索更加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惩治机制。
一个14岁的少年就敢在电梯这样的公共场所下手,胆大妄为到令人震惊,还有网友认为这次可能因为经验不足显得慌张。
对于这个男孩来说,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第一次作案后,他非常有可能会仔细分析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下次该如何避免被发现。
这种思维模式极其危险,因为它意味着他不是因为认识到行为的错误而感到后悔,而是在琢磨如何做得更好。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14岁正处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一个年龄段就表现出如此恶劣的倾向,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矫正,未来发展令人担忧。
所幸电梯内装有监控设备,为案件调查提供了确凿证据,但真实的生活中,并非所有地方都有监控覆盖。
如果是在没有监控的场所,受害者往往很难验证自己遭遇了什么,这也提醒我们,在保护自身安全方面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这件事也暴露出我们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及早发现和干预偏差行为,都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现有的安防措施是否足够,除了加装监控,是不是能够在电梯等封闭空间增设紧急求助按钮?是不是能够加强巡逻?预防永远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最后,建议女生朋友提高安全意识,尽可能的避免独自乘坐电梯,如果必须独行,能够最终靠视频电话等方式与亲友保持联系。
这起事件是个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只有全社会一起努力,才能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