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擦亮农业“芯片”农文旅融合激荡乡村振兴澎湃活力

 成功案例     |     来源:欧宝全站    发布时间:2023-09-11 15:11:00

  时下,走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大浦基地,只见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育虾池里,青虾种苗正在水中嬉戏。产出的虾在另一边室内水池里培育后,就进入露天水池中的细铁丝网箱里,在研究人员进一步观察、培育下,再进行选育。“经过六代选育,我们才可以培育出生长性能更优的青虾,而现在基地培育的‘太湖3号’即将进行大面积扩繁、养殖。”基地负责人蒋速飞说。

  从观察、培育,再到挑选、育种,历经数次更新迭代的精品青虾种源是无锡积极补齐“种源”短板、破解“三农”难题的缩影。近年来,无锡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推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探索特色育种、田间科技、农文旅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基因密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无锡样板。

  20多年前,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跑遍全国开展淡水虾资源调查、不断开展淡水虾杂交及多代回交选育实验,于2008年培育出了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长速度较之前提高30%以上、单位产量提升25%以上,且抗病抗逆力强的“太湖1号”,受到水产养殖户的欢迎;2017年,克服了无法多代利用等问题,生长性能更优的青虾“太湖2号”问世;2022年,抗病能力更强、上市率比“太湖2号”又提高11.3%的青虾“太湖3号”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新品种审定公示,被列入国家级新品种。

  “这是立足无锡的自然优势,以太湖虾为母本进行的选育,国内这么多虾类当中唯一的新品种。”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介绍说,“青虾养殖能够说是纯粹的生态养殖,对水质环境很友好”。他认为“新鱼米之乡”,意味着新技术、新空间、新方法、新农人,怎么样才能做好“鱼”这篇文章,研究中心的育种核心技术在源头提供了科技支撑。

  “无锡19万余亩养殖水面以螃蟹和四大家鱼居多,瞄准‘长江三鲜’等特色水产从种业端发力,可优化提升产业布局,打造新的城市名片。”无锡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

  近日,“申港三鲜”基地,“申港三鲜”公司负责人郑金良将年初去外地“淘”来的鲥鱼亲本按公母分别放入池塘养殖。“将外来鲥鱼与基地的鲥鱼结合后产下鱼苗,之后我们再优中选优进行选育……约6年后,体格更强壮的鲥鱼新品种就能育成,繁殖能力可回到本世纪初。”郑金良说。最近基地承接了“长江三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任务,目前生长性能好的河豚也已进入保种池开展专业化保种,刀鱼也即将进入保种程序。

  今年4月,无锡明确“农业强市”战略,明确要将青虾、青鱼、青蟹等河荡三青及长江三鲜、太湖三白种质资源优势发挥出来,至2025年要创1-2个国家级新品种并实行产业化运作。随着科学育种被提到主体地位,科学养殖的新空间未来可期。

  在无锡阳山水蜜桃产业研究所,孙建勤把桃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后,拖拉机、植保机、升降平台等农机快速精准到达每一棵桃树,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这一苏南地区首创的水蜜桃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正在解决桃产业人员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现在有400多亩的宜机化示范桃园实现了水蜜桃机耕、植保、除草、施肥、田间转运、修剪等重体力劳动环节的‘机器换人’。”孙建勤说,面积20亩的桃园,喷雾作业仅需12分钟就完成了。

  “过去进桃园只能步行,走小路、手提肩挑的情况十分常见。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机器换人的智慧种田场景越来越丰富。”惠山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原总园艺师余汉清说。“目前,阳山镇1000亩高标准水蜜桃核心区已全面启动建设,目标建成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园区。”阳山镇相关负责人说。

  镜头转向北大荒集团·玉祁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占地75亩的巨大稻田画笼罩在夕阳的点点余晖下,前来“赏秋”的游人络绎不绝。

  作为锡西片区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其中600亩示范田只有4名北大荒集团员工耕作,99.8%的机械化率使稻麦两季的劳动相对轻松。“打造现代都市农文旅融合产业,数字农业带来了科技内涵的‘彩色季’。”玉祁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垦地合作,技术加持。无人机施肥、机械化耕作,“机器换人”展示出现代化农业的魅力。“北大荒积淀多年的技术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宽窄行插秧、侧深施肥、变量施肥技术加持,克服了许多南方种稻的难题。”王双超说,与当地数十个种粮大户携手,5000亩耕地以北大荒集团的种植标准做种植,为粮食的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锚定农业科学技术自立自强,加快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数字赋能,加快建设农科院,加速新品种、新技能、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着力构建智慧农业新生态,推动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双向发力”,接下来,无锡将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农业高水平科学技术创新,在生物农业、数字农业、先进农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助力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藏在乡村里的小而美精致民宿、飘来浓郁香味的新奇咖啡馆、传来阵阵欢呼声的团建新场地……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自2015年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村以来,围绕特色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歌猛进,惠山区桃源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以实干为笔,延伸并拓展蜜桃产业链,深耕农旅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绘就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画卷,结出靓丽精神文明之花。

  一大早,桃源村工作人员葛炜露就来到山南头文化艺术村,这里是桃源村花大力气打造的乡村振兴新业态,当天,有一批客人前来考察学习山南头发展模式,葛炜露提前来到场地,检查了准备工作后,她向记者聊起桃源村从一个经济贫困村成长为全国文明村的“励志奋斗史”。

  回忆起初来山南头时的场景,葛炜露陷入深思:这里几乎能用破败来形容,村集体经济迟迟找不到“突破口”,村干部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近年来,桃源村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在立足桃产业,做优桃经济的基础上,大力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引进民宿、茶室、咖啡馆等文旅项目超20个,农文旅产业集群基本成形,聚力产业振兴,吹响共同富裕号角,“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收入增加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好做了。”据村书记张谷介绍,预计至年底这里可形成百来个就业岗位,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将“回家”就业,充分彰显产、村、人融合发展的样板效应。

  建设农业强市,必须不断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体现特色,在更多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提升,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加速度提升科技装备能力、大手笔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高品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方面推动无锡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新时代鱼米之乡“无锡答卷”注入强劲脉动。(本网综合)